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乐昌建筑
黄埔陆军小学学习,3年后毕业即参加同盟会,投入反袁护国斗争。1914年春被送往武昌陆军预备学校第六期深造。与叶挺、邓演达、余汉谋、上官云相、赵博生、俞作柏等后来的国共名将为同学。1918年,军校末毕业就南下广东,参加也中山新成立的援闽粤军。
1921年5月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一营营长,与第二营营长叶挺、第三营营长张发奎一样,都成为后来有名的“虎将”。在警卫营长任上,为保卫孙中山先生及夫人的安全立下了很大功劳。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在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公开叛变革命,令所部叶举、洪兆麟率兵攻打总统府,情况十分危急。薛岳和叶挺坚守总统府,奋战10多个小时,最后保护孙夫人突围。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9月下旬,日军六个师团在100多架飞机和300多只舰船的配合下,从赣北、鄂南、湘北分6路向长沙进犯。起初蒋介石决定放弃长沙,然而身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却明确表示异议。他说“长沙失守,军人之职何在?”白崇禧劝他:“长期抗战,须保持实力。”他更不以为然,坦言:“湘省所处地位关系国家民族危难甚巨,吾人应发抒良心血性,与湘省共存忘。”在后来的三次长沙与日军会战中,薛岳给日军以极大杀伤。
1950年撤退到台湾,1998年卒,享年103岁。
乐昌文化
文化概况
建国后至文革前,先后建立了县直属文化馆、乐昌戏院、民间艺术团、花鼓剧团、坪石电影院、电影管理站、农村文艺宣传队、农村电影放映队。这个时期,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基层,在60年代初,有农村文化俱乐部290多间,业余剧团26个。
改革开放以来,乐昌的文化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兴建了园林式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兴华影剧院、文工团排练场,改建了坪石电影院等场馆,基建面积共20535多平方米。乡镇文化建设也发展很快,自1978年开始,有10个乡镇成立了文化站,到1984年,全县20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文化站,(2003年7月建制为16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目前,我市已形成由市文化部门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农村文化室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
近年来,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举办了“文化节”、“金鸡艺术节”、“百歌颂中华合唱节”、“‘星河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迈向新世纪大合唱比赛”、“全市城乡文艺汇演”、“首届技能汇演”、“第一、二届雅石展览”、“第五届少儿艺术花会”、“韶关市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首届儿童手工劳作大赛”、“首届‘马蹄节’暨经贸洽谈会开幕式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此外,举办每年一度的迎春花会,举办两年一届的少儿艺术花会,每年举办3至5次的少儿书画比赛。每年一次的少儿征文比赛。同时还不定期的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如“全市农村民间艺术大赛和文艺汇演”、“龙狮鼓乐表演、巡游”、“飘色大游行”、“八音表演”、“根艺、雕刻、雅石展览”等。我市有2支农民舞龙队参加广东省一、二届民间艺术大赛,分别获金、银、铜奖和组织奖、特别奖。98年以来,组织选送少儿书画作品参加全国、省、市参加的赛事,获奖作品有1000多件。
[3]
民间文化艺术:青蛙狮舞
在建县1500周年的民间艺术展演上,来自三溪的青蛙狮舞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日前,记者来到三溪,采访了这种民间舞蹈和它的传承人。
青蛙狮俗称“蟾蜍狮”,又名“神狮子”,是一种拟兽舞蹈。象征着勇敢和力量以及驱魔、避邪、保人平安,为人们带来吉祥如意,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在三溪、坪石一带广为流行,深得百姓喜爱。
青蛙狮舞究竟始于何时?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三溪镇《大泉邓氏族谱》记载:“吾祖自明初由桂阳焦折,艺游东溪,转徒拦军洞,复卜居大泉,而始业落业焉”。据现年88岁的青蛙狮舞第三代传承人邓合祥证实,族谱中所载的艺游便是“青蛙狮”。邓氏先祖以舞青蛙狮为生,从桂阳即现在的郴州过来,在大泉村定居。由此可见,青蛙狮舞在当地至少已流传200多年。
青蛙狮由民间艺人6人表演,一人舞狮,“笑面佛”、“灵猴”则伴狮起舞,其余3人分别敲锣、击鼓、打钹伴奏。表演时,“笑面佛”、“灵猴”各戴面具先后上场,手持葵扇、彩巾或青草,围绕狮子的前后左右,用幽默、风趣的形态,做出各种逗、引、惊、惧的舞姿动作,配合蛙狮瘙痒、舔毛、抖毛、打滚、跳跃、跌扑、腾翻、直立等动作套路表演,一般历时20分钟左右。在农村,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民间艺人都会舞上几回,村民总是百看不厌。
上世纪九十年代,乐昌青蛙狮舞曾参与了文化巡游,九十年代中后期,青蛙狮舞受市场冲击的影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所幸的是,三溪青蛙狮的传承人将此项民间艺术传承了下来。
目前,三溪青蛙狮已被韶关市推荐申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支持这项民间艺 术的发展,他们表示要将青蛙狮舞发扬光大。
[4]
教育概况
近年来,该市教育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各级各类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我市现有中小学258所,其中:完全小学223所、初级中学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学6所;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国有民营”新时代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85055人。其中:在校的小学生51129人、初中生26046人、普通高中5974人,职中在校生2231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9人。目前,我市在职教师5100人,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9.3%、初中为89.07%、高中为72.73%、职中专任教师为52%。其中: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94人、中学一级教师699人、中学初级教师928人;小学高级教师990人、小学一级教师1022人、小学二、三级教师666人。
一、各类教育蓬勃发展
(一)学前教育。2003年,全市学前教育机构有65所,在园在班人数8600人,教职工600人。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57.3%。
(二)九年义务教育。全市现有完全小学211所,村级小学8所,初中25所。在校小学生51129人,初中生26046人。全市各级各类党委、政府始终把“两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千方百计地向这一目标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市建立了防流控辍“双线包干”责任制,即政府一条线,教育系统一条线,把防流控辍的责任落实到了镇、村,落实到了人。还建立了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落实“两基”工作考评制度。教育经费得到较好落实,教师工资得到保障。建立了以财政拔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认真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政策,大力开展助学活动。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入学高峰期问题。2003年,全市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学年辍学率在1%以内,初中辍学率在 3%以内。
(三)高中阶段教育。2003年,普通高中在校生5974人,比去年增长13.1%;职业高中生2231人,同比增长184人。近年来,按照省、市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步伐。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创办优质名校,让有条件的学校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分离,进行资源重组,扩大优质高中的容量;通过实行学校后勤社会化,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二、教育改革全面展开
近年来,该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实际出发,全面铺开了各项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加大老区、山区学校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布局,大力加强示范性学校建设。目前已完成所有139间薄弱学校改革任务,13间老区、山区学校建设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正按规划紧锣密鼓地进行,计划至2005年全面完成。
坚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师德和业务能力提高两手抓。制定寒暑假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强化教师高尚人格和培养教师良好学识学风,提高教师依法治教能力。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历水平。目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分别为99.3%、89.07%、72.73%。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切实加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二是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市共开展了80多项教改实验。三是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步伐。按照“政府引导、校企合作、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2003年,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农村初中和城镇中小学教师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四是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高考专科以上录取1310人。乐昌市一中上线率居八县重点中学前茅。
三、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全市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兴办教育,确保教育优先、协调、健康发展。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教师工资全部由我市财政工资发放中心统发,教师工资得到保障。二是加强了中小学收费治理,坚定不移地执行贯彻中小学收费“一费制”。全市教育系统实行中小学收费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收费公示制,完善了收费监督制度。全市中小学收费乱现象得到了治理。三是全市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加大了依法兴教、廉政从教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办事水平。